【文典讲坛】李爱国谈图书馆:正在变化的校园文化肖像

发布时间:2011-01-18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图书馆——正在变化的校园文化肖像》,主要内容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技术在图书馆发展史中的作用
技术对图书馆的出现、发展乃至以后的发展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的观点是:图书馆的历史其实就是信息技术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智力和理性的解放史。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了语言,语言需要我们通过声音进行传播,因此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为了方便,后来就产生了文字,而记录文字需要一定的载体,以前有甲骨、竹简等。对不同的载体也有不同的记录手段。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我们都称之为文献,文献就需要往图书馆里放,由此,图书馆就产生了。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传承文化,启发心智,从而鼓励人们再进行社会活动,并因此产生循环。
回顾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传播技术的六大飞跃
日本一位学者将人类历史上六次大的飞跃总结为:1、文字的产生。在没有文字之前,我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记录事情,比如结绳记事。关于结绳记事《易·系辞》有这样一句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再后来就产生了文字。2、烽火台。古代发生战争的时候,为了传递信号,把烽火台建在高处,如果发生战争,就在台上烧晒干的狼粪或干草,形成烟火。3、造纸术。4、印刷术。5、电报、电话的发明。6、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的出现,使人类跨进了信息化社会。
二、国外图书馆发展的技术简史
早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创造了泥板文献。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为了保存泥版,需要晾干后进行烧制。至今,发掘出来的泥版,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公元前2500年,卡帕多西亚卷轴(羊皮纸)出现。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南部200英里,坐落于高海拔沙漠的心脏地带。历史上历来是亚欧一些强悍民族的争逐之地。早在公元前20世纪,赫梯人就在这里建立强大的王国,并开始使用羊皮纸。
公元前2400,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纸莎草。纸莎草是一种水生植物,这种植物通过晾晒、发酵、漂洗之后会变得很软,人们像我们今天编制草席一样把它编制成纸,在上面写字。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时代,埃及纸莎草纸一度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
公元前295,按照文献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诞生。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它与亚历山大灯塔是亚历山大城各项成就的最高代表。在鼎盛时期,图书馆藏书量达70万卷,仅图书目录就达120卷,但很不幸这些图书后来都毁于大火中。
公元前196,罗塞塔刻石出现。罗塞塔刻石在今天的伊朗一带。石头上所刻的文字,是用不同的文字书写了同样的一件事情,所以它又成为破解楔形文字一个重要的钥匙。
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1373年,国王查理五世在卢佛宫的一个塔楼上收藏了917册书,占据了塔楼三层空间,是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随后各种各样的技术不断诞生。180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立;1819年,发明打字机;1833年,发明达盖尔银版照相制版法;1836年,发明彩色套印技术;1843年,首次用木材造纸;1854年,发明莱诺铸排机;1944年,施乐发明静电复印技术;1967年,国际统一书号ISBN开始在英国使用。真正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实际上是建于1807年美国的波斯顿公共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技术简史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仓颉,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公元前1300年,商朝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时代最早的文字。但甲骨文重量大且不易于保存,后来就出现了竹简。竹简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重要的记录载体,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竹简,我们现在就无法得知几千年前的历史。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能流传至今。但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公元前150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破渔网、树皮等造纸。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相传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后来他就造出了宣纸。
公元868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木板印刷。但是它有缺点,一是木板费工费时;二是大批的书板存放不方便;三是错了以后没办法改正。后来在公元1041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毕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毕升的发明难免粗糙,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活字版印刷十分相近。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如西周“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淙阁、文澜阁等等。而生活在春秋时期的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一词是从19世纪末的日本传到我国的。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是江南图书馆,也就是现在南京图书馆前身。我们不得不提到缪荃孙,他为中国图书馆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决定在惜阴书院校址创办江南图书馆,缪荃孙出任总办;1910年,江南图书馆正式开放;192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29年,改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柳诒征任馆长;1952年,国学图书馆和原中央图书馆合并为现南京图书馆。
由此我们可以打出一张图书馆的名片:
姓名:图书馆;任务: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基本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图书馆(按藏书量):
1、美国国会图书馆(2600万册),位于华盛顿。始建于1800年,总面积34万平米,5000名工作人员。2、俄罗斯国立图书馆(1760万册),位于莫斯科。3、中国国家图书馆(1590万册),在首都北京。4、俄罗斯国家图书馆(1362万册),位于圣彼得堡。5、大英图书馆(1300万册),位于英国伦敦。6、哈佛大学图书馆(1100万册),位于美国马萨诸塞。7、法国国家图书馆(1100万册),位于巴黎,1997年落成,占地7.8公顷,35万平米,造价80亿法郎。8、莱比锡图书馆(属于德意志国家图书馆)(900万册),位于莱比锡。9、日本国会图书馆(727万册),位于日本东京。10、法兰克福图书馆(属于德意志国家图书馆)(700万册),位于法国法兰克福。
 
第二:信息技术是撬动图书馆基石的杠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杠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图书馆发展的杠杆则是信息技术。   
1994年,WWW开始广泛应用,并推动“数字图书馆”闪亮登场。这是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技术、表达技术的发展和一些机构的推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目前也出现了“复合型”图书馆,它存在两种状态:一是传统图书馆,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等;二是数字图书馆:包括电子书、声频、数据库、视频、电子刊等。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称之为泛在知识环境中的图书馆,用户环境和信息环境紧密相连。Google不断发展,使得有人这么说:“假如积以时日,Google的在线图书馆达成了把全球所有图书馆的藏书都数字化的目标,那Google或许会伟大到成为‘上帝’或者‘地球’的代名词。”
现在电子书发展非常迅速,使我们进入一个相当便捷的时代。有一种高速扫描仪可以快速将印刷型图书数字化成“电子书”。另外如读秀数字引擎非常强大,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新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解决了大家看电子书不习惯的问题。还有iPAD和POD(print-on-demand)可以在4分钟之内快速将电子书变成印刷型图书。现在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先出电子书,然后根据大家的需要再印制纸质书,中间耗时很短,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印刷好,包括封面的装订和加工等。所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子舟说:“我相信纸质出版会被数字出版所取代,而且我已经可以大致推算出纸质图书灭亡的时间表。20年内,纸质阅读将被边缘化,报纸、期刊将会成为第一批消失的纸媒介,随后是休闲读物,最后则是学术类纸质图书。纸质出版最终将会被数字出版所取代。”
用一个形象的话来讲,电子书的时代是一个“狼来了”的时代。今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第一次发出了准确的信号:2018年纸质书将消亡。这是一个趋势,虽然我们现在也不能断定它一定正确。据《扬子晚报》报道,专家预测:10年内一部电子书可装下整个图书馆,电子书出笼来势汹汹,“不习惯”将很快过去,纸质书可作为艺术品,纸书将成为艺术收藏品。检索、咨询、视频都成为重要工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些都使得学术交流模式发生变化。传统模式由作者、读者到出版商、销售商再到图书馆最后再到作者和读者的循环往复模式发生了改变。现在是一个新模式:直接是作者、读者和网络媒介相互联系,作者通过OA期刊、预印本数据库、博客、个人网站、机构知识库等媒介,上传或发布信息资料,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且现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以前是读者要花钱买书,作者通过出版社可以获得收益;现在则是作者要出钱,而读者不用花钱。
再给大家展示几个大学的搜索引擎,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搜索引擎,老师同学的作品都可以供同学们使用,方便教学学习。有人曾在澳洲、加拿大、英国、美国、新加坡做过这样的调查,但是得出的调查结果却很让人失望:约84% 的人使用搜寻引擎来查找资源,但是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利用图书馆网站查找资源,更可怕的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对搜寻引擎的检索感到满意,所以学术图书馆正在逐步丧失其基本功能——提供“可靠信息”。在网络出现之前,图书馆在提供可靠信息的能力是巨大的,但在网络出现之后,图书馆is a small player !!!所以我的观点是,现代信息技术撬动了图书馆的基石。
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要有所考虑,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 Don’t be panic! 不要惊慌,接受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2. Be yourself! 不要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姿态。
3. Look for friends. 要寻找朋友,学会合作。
4. Listen to the costomer. 多听听用户的意见。
5. Give your service to the crowd. 要把我们的服务延伸到大众。
 
第三:当前我国学术图书馆面临的两难
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学城遍地开花,伟岸的图书馆拔地而起。据我所知,中国大学共建了470多个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产生,信息(知识)泛在,获取文献途径多样化,用户大多只是利用物理空间。据调查,进馆人、借书量都在大幅度下降。
也存在其他一些现象:有的图书馆以位置优劣收费;有的图书馆人满为患,占位现象很严重;还有海南定安县图书馆为了生存竟沦为按摩店!多么无赖的创意!所以说学术图书馆的发展处在十字路口,不知路在何方!
我们不禁要问:图书馆有未来吗?专家们在不断探求图书馆出路的同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1、图书馆学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技术,而且是信息技术。我很支持这种观点。
2、图书馆不能做纸媒文明的随葬品,而要寻求与数字化知识的捆绑,凤凰涅槃,绝地重生。
3、图书馆只是社会知识交流中的一环,探讨图书馆的前途不能脱离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这个观点非常重要。
4、图书馆不存在所谓的内容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
5、技术救图。
6、图书馆的未来根本上不在于图书馆应该如何工作、如何服务,而在于图书馆对社会的价值及其政治寓意,也就是图书馆存在的本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还有待我们的考虑。
7、只专注技术本身,而放弃讨论图书馆存在的本质问题,不仅救不了图书馆事业,反而会加快图书馆的消亡。
8、图书馆一味追求技术创新,殊不知成为了空中楼阁。
那到底是图书馆消亡,还是图书馆万岁呢?有这样一句话:一项新技术,与占主导地位的技术相比,在它们的初期表现不佳。然而,经过缓慢的改善期,新兴技术的性能成倍提高,并迅速胜过旧的技术。图书馆要有变方可生存,不变必是死棋。要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否则必死无疑,希望图书馆能在变化中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第四:学术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范式的变革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中心,是知识的殿堂和大学的心脏。一个大学文化环境的营造,唯以图书馆为中心方显其本。 图书馆建筑体现了校园文化环境的特色及要素,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具象符号,是文化内涵的历史积淀,是学校校风和特色的形象表达。图书馆馆藏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光大。
当前我国学术图书馆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办馆方略:从硬件建设走向软件建设,注重图书馆的软实力提升。08年之前,为了本科教育评估,共有400多所高校建了新馆。08年之后,提出新的办馆理念。十二五期间大学图书馆将更加关注图书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文化建设和工作流重组、再造。2、数字资源建设:从“可获取”走向分级保存和云战略,表现出明显的“长尾性”,包含可控性、自适应、可扩展等特点。3、从图书馆1.0走向图书馆2.0,图书馆3.0将得到进一步关注。图书馆1.0的本质是“联合”(将各种文献收集整理),图书馆2.0的本质是“互动”(发展新型用户关系),图书馆3.0的本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和分配”。4、从文献集群走向文献服务集群。从大学内部而言,建立图书馆系统之观念,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分馆、资料室等进行重组,形成大文化集群;从大学外部而言,跨馆、跨系统、跨行业的文献服务集群正在形成,大学图书馆对社会读者的有限开放也许成为现实,图书馆将是公共图书馆与学术图书馆联合体。5、纸质文献从“藏阅合一”走向“藏阅分离”。未来几年内,需要建设的可能不是图书馆,而是联合仓储。6、一些重要的商业理论在图书馆中应用,比如“长尾理论”、“外包理论”、“众包理论”等。在重视VIP用户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弱势群体,保证他们的需求。7、文献揭示理论从计量化走向拓扑化、可视化和本体化。文献计量学通过文献引用揭示了相似文献、同类文献,而后的文献揭示理论更加重视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揭示,如知识元、知识地图等。8、图书馆馆藏和服务评价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都采用“LibQUAL+”来评价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ISO11620也是一个评价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研究有一个公式:“ROI = 产出/投入”,当然这存在着些许的不准确性,此处仅做参考。
我们说“狼”来了,图书馆如何去变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呢?在此我想讲一下未来几年图书馆业重点要做的事情:1、改变物理和虚拟空间,改善文化氛围;2、在学术交流体系中找准位置,维护机构知识库;3、整理、加工、组织各类数字化资源;4、稀有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出版;5、信息素养教育;6、虚拟咨询等等。
那么“狼”来了,作为馆员应该如何做?1、看清态势,提高认识。我觉得认识是做事情的出发点,也是一个人的逻辑起点,提高认识很重要。2、秣马厉兵,内外兼修。3、提高自身的信息发现、分析以及评价能力。4、提高对信息的组织与标引能力。5、参与信息素养教育。6、创建数字图书馆架构。7、参与图书馆服务与形象的营销。8、项目管理。图书馆以后很可能就要外包出去,“项目管理”也是馆员要具备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从技术层面讲,要着重从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架构、软件技术开发、质量标准、标志语言、数据库开发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web设计技能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从与图书馆相关层面讲,要在清楚用户需求的同时,具备数字化档案保存、编目和元数据、编制索引以及馆藏发展与评估等能力。从其他方面看,要提高自身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对基金和提议的写作能力等,同时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
我觉得未来对图书馆人提出的挑战还很多,不过这也无可厚非,正所谓“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我总是喜欢用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讲到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凭借着那迟疑无定的手杖。”
我今天要报告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聆听,敬请指正!
 
交流提问:
请问当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现在关于“当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观点,一种是“资源观”,另一种是“服务观”。但是我感觉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缺陷,我觉得当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应该为“收集、整理、加工、保护”,当然这也许不是很准确。通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一批高校的图书馆都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对这个问题也都有过一定程度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您是如何看待电子书与传统纸质书之间的关系呢?
答:现在读电子书很流行,有的电子阅读器做得就像书一样,它翻书的动作与看纸质书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没有油墨香而已。现在的年青一代伴随着你们的素质化成长,你们搜索或定位信息的能力会非常强。虽然在保存能力方面,电子书可能比不上传统纸质书,但是电子书确实是现在的潮流,有一个词叫“与时俱进”,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潮流适时作一些变化和调整。但不可否认仍有一些人不接受电子书,这也与个人的阅读偏好有关。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