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讲坛】郭建宁谈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发布时间:2010-10-1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校友:

下午好!能在母校校庆的时候回到母校,和校友们一起就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我特别高兴。今天讲的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我将分三个部分。

第一、文化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的词源意义来自拉丁语,原意是农业、种植、耕作、培育。十六世纪演进成对人的培育后,就有了文化修养的意思;到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原始文化》,标志着文化意义的明确。在这本书中,他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文化是在人类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混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历史、道德、法律、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这个定义标志着文化走向一个纵合性的范畴,就是今天所说的大文化的概念。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关于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据《大百科全书》统计,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种。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对于文化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总体上看,关于文化的定义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广义,一种是狭义。广义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人化,就是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的文化是和政治、经济相对应的,与人的意识生产、意识活动相关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的积极成果,再狭窄一点,就是精神文明。

 二、与文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1、文化与人文。人文一词,在中国是古已有之,最早大概就出现在《周易》:“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的是人创造的文化,与自然天成的天文相对应,介于天文与地质之间。现在国内学者常说:文化何来,有人化文;文化何用,有文化人。第一句话讲文化的产生:人创造文化,广义的人化即是文化;第二句话是说文化的作用:文化形成以后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可以“化人”。

    2、文化与文明。文明与文化联系特别密切,一般意义上也可以互用,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具体有以下几点:①从产生上看,文明在先,文化在后。脱离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就是能够制造工具;文化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文字和语言。②从内涵上看,文明的含义更广。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而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③从内容上看,文明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但文化不一定。文化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时,既有优秀的成分,也存在负面的、消极的,比如说法西斯主义,鬼神、迷信等。④从表现方式上看,文明大体是一种外向的、表现在物质方面的;但是文化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先秦时期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内的文化,是比较有标志性和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已经不具有传统的典型意义。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它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但是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最重要的东西,保留了下来。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但是它不可能全部延续下去。但是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连接和文化基因,它是不能割断的。区分这组概念还体现在,我们一般不能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最多是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和诠释;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传统现代化。

三、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定义,文化发生学意义等。

2、文化的演变。涉及到文化起源,文化演变,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

3、文化的要素。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包括规范、意义与符号。

4、文化系统。包括文化的生态系统、时空系统、社会系统,还涉及到文化丛、文化群、文化圈、文化区、文化模式等概念。

5、文化传播。包括文化储存、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

6、文化类型。丛性质上讲,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丛职业上讲,有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从年龄性别上讲,有老年文化、青年文化、女性文化;以及主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

7、文化变迁。包括文化变迁的含义、因素、动因、意义等。

8、文化的功能。包括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社会进步,文化与人的发展。

9、文化比较。它涉及到的概念也特别多,包括文化冲突、文化分化、文化同化、文化整合、文化隔离、文化交流、文化反省和文化选择等。

10、文化发展。包括文化发展的变动性与继承性,一般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进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全球主义与文化部落主义。

四、文化选择的主题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当代中国就有了文化选择的问题。近代中国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文化怎么建构?梁启超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其中说中国近代经过三期:一期是在器物上感觉不如西方,于是开始洋务运动,造船炮局,建北洋水师,但是甲午海战还是失败了。二期是在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仍然没有完成现代化任务。三期是在文化上感觉不如西方,这就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时期的人们看来,当时中国的危机根本上是文化危机,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文化的问题,中国的出路根本上在于文化重建,中国的未来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他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的主题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古今中外”。“古今”说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外”说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讨论最重要的两对概念: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就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中得到了体现。

在当代中国有两种思潮,即激进主义或者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者以梁漱溟为代表,他们更加强调传统与民主;激进主义者中的李大钊、陈独秀,后来走向了马克思主义,而胡适提出全盘西化,更重视现代性和世界性。文化选择应当以马克思主题为指导,传统文化为基础,西方文化也是其重要内容。

五、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多年来一直极富魅力。二十世纪的三个重要事件都与文化有关。第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二个是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第三是在80年代90年代出现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化热、国学热,所以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析和深刻。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要占有文化的制高点。二十世纪的世界竞争是军事和经济竞争,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竞争主流可能是文化价值观的竞争。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会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和国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奇迹的背后必然有一种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

 

    第二、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一、核心价值是主导

下面讲的,都是十七大提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法。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的提出既包含了指导思想,又涵盖了精神信念、理想动力,还有以行为规范为标准形成的一个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以下特点:

1、领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平民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当今中国和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通,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所以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加强人们的凝聚性,但是它是领导而不是强制,真正包容多样。

2、时代性、民主性。

3、包容性。既要保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

4、实用性。它应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行为自觉。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自身发展的不少缺陷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完备同时很宽泛,包括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民主思想等几乎所有好的东西,但是由于它自身的宽泛性,不能说明具体问题。现在要从这个体系中概括出核心价值来,但我觉得应该是先有价值观,再推出价值体系才较为科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是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用这样四个词来概括——富强、民主、独立、和谐,就是要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社会上和谐,民族上独立。还有人概括了好多别的词,比如说“自由、和谐、公正、理想”等,但是这样也有缺陷,因为这和西方宣扬的文化理念太接近了,而中国文化的内涵体现得就太少了,看不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软实力是关键

1、关于软实力的内容。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90年代初就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2004年他有一本书叫《软实力,国际政治制胜之道》,讲到三个方面——政治、文化、外交,认为一个国家应该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领先、文化具有吸引力。十七大讲到了文化软实力,它是和经济角度、军事角度、科技角度相对而言的。

2、软实力的特点。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力,教育是靠自身的吸引力来发挥作用的,而不是靠强制。硬实力是强制,而软实力是吸引,以同化作用、感化力量来实行,软实力要具有创造性。钱学森提出“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大师”这个问题击中了中国教育的要害,但是要强调知识的原创性。如果我们有一半的政治书、哲学书、管理学书等成为西方的文化教材,那当然可以说中国有很多大师。所谓“大师”,内涵上要有原创性,对外要有竞争力,对内则要有凝聚力,表现方式上要有亲和力。

3、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现在新中国建国已六十年,中国的改革事业也已进行了三十年,我国的实力在不断提升。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比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两个时期,那时没有硬实力,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更没有软实力可言。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了,西方也相应地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所以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没有硬实力会挨打,没有软实力会挨骂;没有科技则国弱,没有人文则国亡。现在都重视软实力,但是若没有硬实力做基础的话,也肯定是不行的。现在我国的周边从黄海到东海再到南海还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要靠我们的硬实力。因此我们应该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统一起来发展。

    4、关于美国文化软实力。美国一直以来都凭其充足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称雄于世界。理论层面,美国有三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包括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文化软实力理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里就渗透着深刻的价值观,包括民主、平等、博爱、人权、宽容、市场经济等。他说历史会发展,其间产生的所有问题都会在这一套价值理论里面逐步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不会超越现存的价值观。另外,网络等中介媒体以及肯德基、麦当劳等商业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进步。

5、关于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国际间的竞争与交流来看,我们的文化必须具备辐射力和竞争力,即对内要辐射,对外要竞争。这里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学”,大力建设学堂,发展教育;另一个就是中国文化节,现在已经有了中国文化周、月、年等活动,这就是要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体现自身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不止包含传统文化,在思想上还需要新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国的软实力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软实力与传统文化、新文化之间的关系。

6、关于软实力。软实力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小孩子上学考试,考好了父母都会有所奖励,软实力也是同样的道理。软实力还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式之中,例如我们的同胞在看奥运会或球赛时由于心情激动就想哼一些调子,这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是没有的。所以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唱一些外国的调子,很简单又琅琅上口。还有生日歌、结婚进行曲等或者毕业时唱的《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软实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处起提升我们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构建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十七大提出来的。精神家园有三个要点:文化背景、文化包容与文化传承。精神文化强调重新去塑造进而整合文化,换言之就是要恢复记忆,重建传统,再造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秉承传统文化,并使之与现代文化相协调。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是继承性,比如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继承;第二是冲突性,比如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的平等观念、传统的人治与现代的法制有冲突等;第三是传统文化的潜在性、准现代性,比如“民贵君轻”就是现代的本土思想;第四是后现代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既有切合点又有背离之处,既有潜在的又有后现代的方面,我们应该切实把握好这其中的关系。

如果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那么这样的人还是中国人,但只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非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只是地域上的中国而不是文化上的中国。后来有一位学者称这样的人为“香蕉人”,所谓的“香蕉人”就是指外黄内白,虽然是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却更多地了解白人的西方文化。如果我们对文言文、线装书、繁体字等都不清楚,就无法传承,所以说对待中国文化第一点还是要强调传承,这是前提,是基础。只有传承才有发展,只有传承才能分清优劣,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就因为没有注重传承而中断了,而只有我们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经过了诸如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十年文革等一系列磨难而延续到了今天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文化的可塑性、开放性、包容性乃至生命力都是很强大的,但是只讲传承又还不够,还要讲创新。创新是方向,是真理。到了21世纪文化要具有原创性,只有传统文化而没有现代文化对一个民族而言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上的“啃老族”。文化除了要具有原创性,还要在祖国文化传统中融入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献身精神以及公平精神等等,这样的文化才能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重在积累,贵在创新。传承是前提、基础,创新是方向、生命。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尤其是到了现在,原创性是非常重要的。

四、和谐文化是重要内容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和”文化,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得到了印证。“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和”的要素,比如平和、融和、和谐、祥和等思想,内涵特别丰富。但主要是以下四点: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是我们今天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二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辨证法思想。这是哲学上讲的一句话,它强调的是如果万事万物都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从而走向死亡,所以我们现在要讲文化、文明、生态的多样性。中国文化中的“和”与“同”是两个概念:“和”是包含差异、包含多样性的;“同”则是一致、没有差别的。所以中国有句古话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是“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内涵,体现了祖国文化的精髓与多元性。四是“以和为贵”的处世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诸多以“和”为中心的话语,比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它以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以上四点主要形成了中国的“和”文化,它与现今中国国内存在的天灾人祸、贫富不均、群体性不良事件等并不矛盾。

因为它是包含矛盾、差异性与冲突的,它是强调以和谐的方式来解决国内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比如以人为本、加强民生、公平正义、合理协调等,就是要化解社会矛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缩小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要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要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这与文革时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文革时期人们有着“两极化”和“斗争”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今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即和谐的思维方式。执政理念也变化了,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秉承科学发展观。

多少年来,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常喜欢说“软实力”、“强实力”,其实中华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就是中国的“软实力”和“强实力”,其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就是“和”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文化积淀,也使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当前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重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现代社会强调的文化兴国、文化立国、文化复兴、文化强省、文化立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制高点、文化是精神家园等,都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这里我把文化概括为几点: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文化是道德感染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者讲的是一种历史使命,后者讲的是一种学术追求。北大有一批老专家、老学者,他们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与道德感染力。这种学术影响力提升了他们的道德感染力,而道德感染力又反过来提升了他们的学术影响力,二者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而不可分割的。

“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把做人与做学问自觉合二为一的,他们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风。在那个时代主要是大学精神引导整个社会,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东西;而今商业化、功利化等一些社会上的负面的、消极落后的、颓废的东西在影响大学。所以现在的学术腐败、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痛心疾首。而今的大学与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正在一步步蚕食、消解、颠覆、瓦解大学的精神,很令人担忧。作为大学生,你们应有一种人文操守与人文追求,一种品位,一种境界,最后实在不行还应有一种底线,要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文化与学术创新。之前我一再强调原创性,但是现在的抄袭之风却屡禁不止。下至本科生上至校长都存在抄袭现象,教育部也成立了学风委员会,反对学术造假和学术剽窃。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比如引用他人的学术知识应该注明,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与社会公信力。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问题的出现损害了社会公信力,比如现在关于“曹操墓”的纷争还在继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会公信力荡然无存了。

二、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世纪难题。关于这一问题有两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就是20091221《光明日报》发表了人大、武大、川大、厦大四所高校校长的访谈录,主题就是“要为国学上户口”。所谓的“户口”就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位名录上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后,像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一样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并不容易。因为国学不外乎是文史哲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把国学作为一级学科那么有人就要反问西学是否也可以同国学一样成为一级学科呢?如此说来进而也把西方文学、哲学、历史学综合起来成立一级学科,如果是这样的话文学、哲学、历史学就很难办下去了。所以使国学成为一级学科有难度,但是很多人还在努力。

另外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电影《孔子》的上映,电视剧版的《孔子》也在准备之中。今年国学、孔子热正蔚然成风,但是我相信大家在看《孔子》的同时也一定看了同期上映的《阿凡达》,有人说这是一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孔子与西方现代尖端科技的碰撞。

对于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我强调几点:一是应当充分认识到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在解决个人主义压倒一切、伪科学主义泛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问题上,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人际交往紧张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性作用,是有发言权和重要影响力的。

二是当前多讲一些国学以及文化传承是有必要的。“五四”时期人们对国学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对西学的了解却相对不足。现在好像正好相反,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比较新潮,视角较为开阔,英语比较好,对网络也比较熟悉,所以在接受、了解西学方面可能要超过国学,因此我觉得当前应给予国学更多的重视。

三是国学的大众化有许多启示值得考虑与借鉴,用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我的判断是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换,从孔子学校到电影《孔子》,尤其是从于丹讲《论语》到王蒙讲老子,从台湾学者傅佩荣在中央电视台讲国学到杜维明与著名画家范曾在北大“百年大讲堂”的“天与人的对话”,国学的大众化有很多启示值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去参考与借鉴。

四是对国学热的思考。国学有其重要性与价值所在,但要警惕国学在一些人的运作下变得功利化。所谓国学是摇钱树、是生产力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更不要把作国学研究变成作秀。

五是对于国学的基本态度。我的观点是:1.儒学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员。现在世界上除了儒学以外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中东阿拉伯文化等文化成员,我们不能像在“文革”时一样把儒学消灭掉,“批林批孔批儒家”;但是也不应过分抬高儒学的地位,有一种说法叫“21世纪是儒学的时代”是不可取的。我们反对西方中心论,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抬高儒学的地位。儒学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员,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这个说法还是很合理的。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家是有话语权、有影响力、无可替代的。2.儒学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儒学在一定范围内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在另外一个范围内可能作用就会很小。有些问题要靠法制来解决,要有法制理念、人权理念、公平理念、正义理念等,这是儒学所缺少的。3.对待儒学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而是要平视。对固有文化不应自卑,也不应自大,而应该自觉。要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从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境况,各种文化应该交融碰撞,取长补短。

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当前有人怀疑是孔子救中国还是中国救孔子,中国开办孔子学校、少儿班等儒学机构,培养他们的儒学修养,以造福于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孔子救中国。现今中国有很多大学在国外开办了200多所孔子学校,有人借此说这恰恰说明是中国救孔子,正是因为中国强大了才有能力在国外办儒学。众所周知的孔子周游列国到最后是很凄惨的,以致惶惶不可终日。所谓的周游列国不过是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并未出国,而今孔子学校的创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国”。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不同的解释。现在有的高校里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学院两个学院,而当代的中国是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还是回归到国学一直是众说纷纭,这个问题在北大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家知道北大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有一大批专家学者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有影响力;但是也有很多人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比如最早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这两支文化队伍经常有一些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如何很好地结合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课题要做。

 三、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存在三俗,即低俗、庸俗、媚俗。而且功利化、低俗化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蒸蒸日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加以根本性的扭转。功利化与低俗化的关系,功利化是因,低俗化是果,是功利化导致了低俗化。因为急功近利、追求暴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所以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味,甚至没有了自尊。寺庙、旅游等一些东西都被商业化,山东有些地方竟还公然出售孔子彩票,文化领域的功利化可见一斑。低俗化近来也愈演愈烈,有时表现为“泛娱乐化”:有学者在“百家讲坛”讲课,居然说大禹“三国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有人说李清照就是那一时代的木子美;还有人娱乐化解读历史,调侃戏说,比如说“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明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警察那些事儿”、“老板那些事儿”、“男人、女人那些事儿”等等,这些都让人难以理解。现在的“低俗化”现象还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对西门庆故里的争夺。而今争名人故里的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背后却是一个商业利益的驱动,这里面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人们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而不应不问黑白,不明善恶。二是电视媒体相亲节目的泛滥。国家反“三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荧屏上“宝马车”、“富二代”“、雷人”等新词屡见不止,这些人都是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观众眼球,这种节目必须紧急刹车,诸此种种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切。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只能使中国文化越来越没有品味,越来越没有含量,更谈不上文化繁荣、发展与复兴,而只能越搞越糟。

王蒙担任文化部部长时,和文化部的几位领导聊天,当谈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时几个人都很着急,也很揪心。他们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的人们评论我们当代的经济发展时肯定有不少赞美之词,但当评论我们当代的文化发展现象时就很难说了。我们知道先秦文化很辉煌,呈百家争鸣之状。到了后来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标志,就是到了民国时期杂文也盛极一时。那么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又有什么呢?他们想到了段子与小品,试想如果把这两个事物作为记载我们今天文化标志的话,我们会十分惭愧的,因为它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太低了。创造出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历史上同样灿烂辉煌的文化事物是我们这一时代所有人的责任所在,但现在却搞出这么多庸俗、低俗、媚俗、恶俗的文化垃圾,真的太令人痛心疾首了!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当代文化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因为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这就是我今天讲文化问题的题中之义。当中国以不仅是经济大国而且是文化大国、不仅是经济强国而且是文化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我们当代国人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我们年轻的一代更要肩负起这个崇高而神圣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为之而共同努力!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返回原图
/